2018年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
(考试时间:150分钟 试卷满分:150分)
注意事项:
1.答卷前,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。
2.回答选择题时,选出每小题答案后,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。如需改动,用橡皮擦干净后,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。回答非选择题时,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。
3.考试结束后,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。
一、现代文阅读(35分)
(一)论述类文本阅读(本题共3小题,9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~3题。
“君子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概念,“君子文化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论语》第十四篇《宪问》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:“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”孔子的这些自我评判表明,他是从“智”“仁”“勇”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。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,“智”“仁”“勇”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,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“知”“情”“意”。按孔子的思想,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:认知上达到“智”,情感上达到“仁”,意志上达到“勇”。换言之,孔子所谓君子,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,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。
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,在认知过程中,“智”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,它表现为事实判断;“仁”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,它表现为价值判断;“勇”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,它表现为行为判断。其中,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,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出行为决定。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。这意味着“勇”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。
根据孔子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”的解说,“勇”的含义就是“见义而为”,其意义要素包括“义”和“为”,而“义”是“勇”的核心意义,“为”之为“勇”是由“义”决定的,当且仅当“义为”时,才是“勇”。
孟子有云:“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。”荀子则谓:“不学问,无正义。”“正义”的基本意义就是“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”。具体而言,“正义”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:一是制定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(属于价值范畴),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某些相互关联的具体行为规则(属于制度范畴)。在儒家看来,前一种意 义的“正义”就是孔子所谓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”的“仁”,后一种意叉的“正义”就是“克己复礼为仁”的“礼”。进而言之, “仁”是正义原则,“礼”是正义标准。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,作为正义原则的“仁”是“礼”的价值依据,作为正义标准的“礼”是“仁”的制度表现。准此,在“智”“仁”“勇”的关系中,“见义而为”的“义”应是指作为“仁”的制度表现的“礼”之所宜。所谓“勇”,就是行其“礼”之所宜。按孔子“克己复礼为仁”的观点,如此依“礼”行事乃是“仁”的行为表征。
见义而为”之由“见义”到“义为”,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“权”的活动。“权”字的本义为秤砣,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,进而派生出称量物品轻重之义:“权,然后知轻重。”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有云:“子莫执中。执中为近之。执中无权,犹执一也。”《日知录·艮其限》云:“学者之患,莫甚乎执一而不化。”孟子反对“执中无权”,顾炎武反对“执一不化”,其指事不同而意实相通,都是强调了一种灵活变通的精神。“见义而为”的“勇”既要守常而行“礼”,又要变通而达“权”,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,是君子“仁”且“智”的表现,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。
综上所述,所谓君子,就是“智”“仁”“勇”兼备的文明人。君子的人格特点是“见义而为”,其体现于为人处事,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,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。
(选编自周可真《君子之道“智”“仁”“勇”》)
1.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“智”“仁”“勇”是孔子对“君子”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,它们分别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、情感和意志。
B.“勇”所表现的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,故而“勇”集中反映和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。
C.在儒家眼里,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”的“仁”是“正义”在价值范畴中的一种意义,其实质是人们心中正义的原则和标准。
D.“智”是指人能 在守常而行“礼”与变通而达“权”之间做到原则性和 灵活性相结合,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之一。
2.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文章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视角阐释“君子”的人格特点 ,并在论述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知识。
B.文章对“权”字意义的演变过程详细加以阐述,意在引出“权”字背后所体现的灵活变通的精神。
C.文章用“义”把对君子人格“仁”“智”“勇”的相关阐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论证了君子人格的复杂性。
D.文章多处引述古典文献中的语句,有助于对论题的阐述,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,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。
3,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“勇”不仅仅是君子人格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,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精神内核。
B.没有“仁”“智”的前提,“勇”就无从谈起;无“勇”,“仁”与“智”也无从体现。
C.君子是“智”“仁”“勇”兼备的文明人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。
D.对君子文化中仁爱、正义等内容的传承,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。
(二)文学类文本阅读(本题共3小题,14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4~6题。
树会记住许多事
刘亮程
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,只要锯开一棵树(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),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。
树会记住很多事。
其他东西也记事,却不可靠。譬如路,会丢掉(埋掉)人的脚印,会分叉,会把人引向歧途。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,当人真的遗忘许多人和事,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,人能去问谁呢。
问风。
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,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。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。我们丢掉后找不见的东西,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。有些多少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,面目全非躺 在墙根,像做了一场梦。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,越走越远,再也回不到村里。
树从不胡乱走动。几十年、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,还在老地方站着。我们走了又回来。担心墙会倒塌、房顶被风掀翻卷走、人和牲畜四散迷失,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,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。
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。刮得慢极了。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,都踏出了路,走出了各种声音。
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。
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。
哥,你到地下去找,我向天上找。
树的根和干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了,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。父亲背靠树干,母亲坐在小板凳上,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。刚吃过饭,还要喝一碗水,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。院门半开着,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、几头牛。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。我们天天往树上看,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叶没找见什么。
找到了它或许会喊,把那些走远的树根喊回来。
爹,你到土里找,我们在地上找。
我们家要是一棵树,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。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,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,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,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,还有鸟叫和虫鸣,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。不是我要找的,不是的。
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,父亲。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,父亲。我们要找什么。
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,我们真正要找的,再也找不回来的,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。它消失了,又正在被遗忘。
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。我走了,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,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,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、一个眼神。当我回过头去,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 的热爱与耐心。
如果我忘了些什么,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、掠过耳畔的一缕风,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。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(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),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。
我 八岁那年,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,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。我十一岁那年秋天,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,放在地上怕鸡叼吃,就顺手夹在树杈上,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,举到了半空中。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,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,取下那捆麦子。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。
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,麦穗早被鸟啄空。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、几个苞谷棒子,筐沿满是斑白鸟粪,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。
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,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,一直举过房顶,举到半空喂鸟吃。
“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。”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。午后,树还没长出叶子。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。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。苞谷面也余下不多,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。喝完了碗还端着,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,似乎饭没吃完,还应该再吃点什么,却什么都没有了。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,又像啥都不想,脑子空空地呆坐着。
大哥仰着头,说了一句话。
我们全仰起头,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。
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,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。
(选自《遥远的村庄》,有删改)
4.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文章开头写路和风,通过描述它们的不可靠和不记得,突出了树对记忆的忠实坚守。
B.作者以树根与树干的关系隐喻两代人之间的关系,含蓄地传递出对父亲深沉的情感。
C.“我们早就富裕碍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”, 表达的是我们对贫苦生活的喟叹与无奈。
D.文章既写了树又写了人,人事与树语交织融汇,人情与哲思熔于一炉,形散而神聚。
5.文章的标题“树会记住许多事”意蕴丰富,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。(5分)
6.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,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。(6分)
三)实用类文本阅读。(本题共3小题,12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7-9题。
材料一:
2007年12月发布的“限塑令”,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。发改委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,“限塑令”实施以来,塑料袋使用普遍减少2/3以上,累计约为140万吨,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。现实中,在超市、农贸市场,也常有消费者自备购物袋。不过,从农贸市场、超市,到快递、外卖,生活中塑料袋的身影还是很常见。近日有媒体调查后得出结论,执行近10年,“限塑令”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渐弱化,引来不少讨论。
随着“互联网+”兴起,快速和外卖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消耗大户,变成监管盲区。数据显示,去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。加之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,难免让人觉得“限塑令”在弱化。
“限塑令”遏阻,的确是新老问题的叠加所致。执法部门取证难、执法难依然存在,管不住小作坊这样的生产方,也管不住农贸市场这样的销售方。而 超市“积少成多”从中获益,更让人吐槽“限塑令”变为“卖塑令”。从这个角度看,即便是“限塑令”加码,也同样有个执行的老问题。
不久前,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正在协调起草《关于推广标准托盘、发展单元化物流的意见》,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“限塑令”,研究制定在电商、快递、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。
当前,相关制度安排已经比较立体、丰富。如何让规定从纸面落实到地面进而发挥应有威力,还有赖于监管部门主动作为、密切协同。环保、质监、工酉等部门,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、监控、执法等环节形成合力。
其实,推进“限塑”进程,根本上仰赖于企业和公众的参与。例如,据推算,我国每周有超过3亿份外卖被送出,如果按每份外卖消耗1个塑料袋计算,就产生了3亿个塑料袋。面对这一问题,从外卖平台到餐饮商家都负有责任。塑料袋虽小,但折射着环保的大命题。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,从我做起、主动限“塑”,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塑料袋消耗量,真正减少环境污染。
(摘编自王石川《限塑十年,绿色生活仍在路上》,2017年12月6日《人民日报》)
材料二:

(摘编自《七年“限塑令”,到底是不是一纸空文?》,2016年2月16日中国网)